

8月8日至11日,以“机器人时代”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会议(ICIRA2019)在沈阳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新加坡科学院的9位院士以及海内外600多名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聚焦机器人、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围绕科技前沿话题、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学术探讨和专业交流。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协办。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和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于海斌致开幕词,沈阳市科协党组书记吴智丰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次会议旨在推动全球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会议期间,6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31位专家作分会场特邀报告。380篇应征论文经严格评审被大会录用,其中220篇论文以口头报告展示,160篇论文以海报展示。会议交流探讨内容涵盖集群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飞行与航天机器人、机器人加工、智能制造、人机交互、机器视觉、虚拟与增强现实等40多个主题。
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会议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每年举办一次。此前,已先后在中国、新加坡、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举办。本次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业界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思想、分享成果、深化合作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中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单位,迄今为止,创造了中国机器人领域二十多项第一,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近年来,在机器人领域,研发了谱系化海洋机器人装备,包括“海斗”号万米级水下机器人、“海翼”号深海滑翔机、“潜龙”系列水下机器人、“海星6000”缆控水下机器人等探海利器,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渊科考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研发的空间机器人服务于我国探月工程和空间站建造;研发的微纳米机器人在无创手术、药物输运、微纳制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会议是沈阳市科协今年重点资助的高端学术活动之一。2017年沈阳人才新政颁布实施后,市科协会同市人才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对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和行业组织在沈举办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和科技会展进行专项资助。该举措推出两年来,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驻沈高校、院所、企业积极响应,先后申报高端学术活动106项,涉及机器人、装备制造、材料产业、航空产业、生物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2018年沈阳市科协对遴选出来的14项活动给予了立项资助,今年将立足沈阳振兴发展需要,对涉及机器人、工业人工智能、装备制造业和航天航空相关的10项高端学术活动进行重点支持。
(沈阳市科协供稿 程卫东撰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