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2025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出炉       8月22日至24日,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举行。开幕式上,大会重磅发布“1+4”个算力行业发展报告,即《2025综合算力指数》和《2025算力发展报告》《2025存力发展报告》《2025运力发展报告》《2025智算服务发展报告》。其中,《2025综合算力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呈现了我国综合算力发展现状。   在算力方面,算力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并进。一方面,随着智算规模显著提升,算力呈现“智算主导、多元协调发展”的特征。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lops(FP16)。另一方面,算力技术创新推动算力水平提升,算力技术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算力产业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存力方面,存储规模与性能实现结构性突破。近年来,中国数据存储总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存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存力规模超过1680EB,相比2023年增长约40%,存力规模持续扩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对数据存储需求的释放,有力推动了存储需求的增加。   在运力方面,运力基建与调度机制双轨演进。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网络支撑算力优势明显,骨干网络架构和性能不断优化。国家枢纽间传输时延不超过20ms,集群到周边主要城市传输时延不超过5ms,区域内算力节点间时延低至1ms。   在模型方面,模型技术与产业应用双轮驱动。近年来,我国大模型生态逐渐完善,技术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已发布的3755个大模型中数量居首位。   结合算力产业发展特点、趋势和重要影响因素,在2024年的基础上,此次发布的报告新增“模力”分指数,从算力、存力、运力、模力、环境等维度全面衡量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算力发展情况,并通过算力分指数评估全国各城市的算力发展水平。   省级行政区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为:河北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山东省、贵州省。其中,算力分指数方面,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山西省、广东省、贵州省、北京市位列前十;存力分指数方面,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贵州省、福建省、山东省、浙江省位列前十;运力分指数方面,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安徽省、河北省、贵州省位列前十;模力分指数方面,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位列前十;环境分指数方面,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山西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位列全国前十;城市算力分指数方面,河北省、山西省、广东省、浙江省等省份的部分城市排名靠前。   此外,报告指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未来,智算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推动各种应用场景实现变革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带动算力、存力、运力等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有序引导设施建设 算力布局政策体系将持续完善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算规模达788EFLOPS,全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记者从8月22日至24日举行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获悉,我国算力产业正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推动算力网络“点、链、网、面”体系化高质量发展。其中,将推动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扩大基础共性技术供给;面向教育、医疗、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算力赋能专项行动。   持续优化算力资源供给   “十四五”期间,我国算力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FP16半精度),干线400G端口数量增至14060个,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EB。   “国家正按照‘点、链、网、面’体系化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工作,通过推动优化算力布局、强化技术协同创新、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丰富算力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下一步,将有序引导算力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质量。推动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演进,对智能算力、数据基础设施等提出更高的需求。业内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将超过40%。   不少与会企业正在加快布局。华为公司副总裁周跃峰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支撑上层的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协同。建议在城市、行业、企业建设先进数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更好地支撑人工智能发展。“我们将坚持开源、开放的原则,与各方加强合作,打造先进数据基础设施。”   “大模型轻量化、开放化发展激发推理应用爆发,未来推理算力有望达到训练算力的10倍规模。”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表示,目前中国移动建成13个全国性和区域性智算中心节点,下一步将打造立体化智能算力体系,建设技术领先、标准开放的新型智算中心,拓展“集中化+分布式”推理算力资源。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算力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相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走进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太行一号”先进计算机指示灯闪烁,正处理海量数据。而服务器的芯片、主板都泡在“水”里,不断冒着气泡。   “这是‘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所用的液体是一种低沸点的电子氟化液,并不导电。将所有计算部件浸没于液态冷媒中,可实现高密度、全覆盖、无死角、高效恒温冷却,可以有效解决大型数据中心的散热问题。”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主任赵崇山告诉记者,“太行一号”采用全栈国产设备,计算能力处于全国前列。   这背后是我国算力芯片、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有望进一步加速我国云计算软硬件的发展,从芯片、整机、云操作系统、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云计算创新链、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浪潮云海首席科学家张东说,算力进入“多芯多模并存”的发展阶段,“一云多芯”成为常态,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需要进一步适应发展需要,从硬件到软件、从资源到模型、从应用到智能体,实现全链路创新布局。   熊继军表示,下一步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扩大基础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聚焦计算、存储、网络等重点方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同时,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面向教育、医疗、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算力赋能专项行动。   促进算力互联互通   算力产业也面临算力监测效率不高、算力供需信息不全、算力分配缺乏全局规划、算力生态协同不足等挑战。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   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算力平台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分平台接入工作,实现“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全面贯通。   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中国算力平台运营层注册企业用户超1000家,入驻算力服务商逾100家,上架优质算力产品110余项,接入主流基础大模型和垂类模型90余个,为1000余名开发者提供了多源多元的在线调用服务,累计沉淀数十亿条算力监测大数据。   据悉,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实施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中国算力平台。此外,中国算力平台将持续扩容,通过丰富算力产品矩阵、优化算力交易流程、推动算力资源聚合、完善算力产业生态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智算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即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当日,由该团队领衔的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击盆地,大多数是约38亿年前太阳系内小天体撞击的遗迹。这场太阳系内的“撞击风暴”,在距今约40亿—38亿年间究竟是出现了强度骤增,还是逐渐减弱呢?科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论。   “争议源于月球上关键撞击盆地缺乏精确年龄数据。”徐义刚介绍,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可能标志着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启动时间,从而成为破解这场“撞击风暴”谜题的关键。   研究团队在仅3.5克的月壤中,发现了三颗直径为150—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这一研究新获得的年龄将月球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开始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更新了“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推翻了月球撞击通量的“灾变说”,并且揭示了早期动力学演化规律。   “本研究的撞击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轰炸期间的撞击通量是呈渐变衰减趋势的,并不支持40亿—38亿年间撞击通量激增的假说。”徐义刚强调,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记者叶青 通讯员孔令竹) 来源:科技日报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记者胡喆、刘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8月20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增选大会选举,选出新增选院士。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中指出,候选人要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中国工程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制定了院士增选指南,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设置了主要用于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西部边远地区以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的增选名额。   为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标准,对候选人遵规守纪、学术学风、道德品行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把关。后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将继续积极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强化对候选人多方位审核,切实把好院士队伍“入口关”。 来源:新华社
  • 我国科学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新华社广州8月20日电(记者马晓澄)我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Apollo)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后期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的时间提供了关键证据,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2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   据研究人员介绍,月球形成初期曾经历剧烈的小天体撞击事件,其表面广泛分布的直径超过300公里的巨型撞击盆地是最直观的地质记录。这些撞击盆地集中形成的时期被学界称为月球“后期重轰炸期”。   研究人员表示,我国“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作为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跟“后期重轰炸期”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及国外的合作者,在仅3.5克月壤中发现三颗大小150至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 来源:新华社
  • 我国空间站舱外服B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       记者18日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获悉,在神舟二十号乘组8月15日圆满完成的第三次出舱活动中,航天员陈冬身着的空间站舱外服B已累计保障了20次出舱任务,成为我国空间站首套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的舱外服。   目前,该装备已由11名航天员在8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接力使用,经动态精准评估其状态稳定良好,为航天服工程应用质效提升和空间站常态化出舱活动任务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为保障航天员安全、高效开展出舱活动的核心装备,空间站舱外服功能与性能全面大幅提升,相比我国第一代舱外服,突破了长寿命、高安全可靠性、高效作业支持等关键技术,有力保障了我国空间站建造期及运营期的出舱活动任务。   空间站舱外服成为首次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的飞行产品。截至2024年初,在轨飞行的舱外服已经接近“3年15次”寿命设计指标极限。为了准确评估舱外服的剩余寿命,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寿命评估和健康监测方案以及在轨检测方法。通过深入挖掘在轨和地面试验数据,开展大量材料级和产品级验证试验,实现了舱外服在轨健康与延寿的动态精准评估,使舱外服成为首次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的飞行产品,确保舱外服在轨使用安全可靠。   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上行的2套新舱外服D、E已完成解包检测,状态良好,将在未来出舱任务中逐步投入使用。(占康 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诞生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郭宇靖、张骁)在17日于国家速滑馆上演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短跑项目决赛中,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成绩夺冠,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就此诞生。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竞技赛事,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齐聚北京。   根据官方发布的竞赛规则,100米比赛中,参赛队以遥控机器人方式比赛,最终用时乘以权重系数1;以全自主方式比赛,最终用时乘以权重系数0.8,来作为最终成绩。   记者了解到,“具身天工Ultra”在比赛中并非首个“撞线”,但由于其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全程无需人工遥控在赛场奔跑,根据规则,最终用时最短。第二、三名分别是来自北京灵翌科技有限公司的宇树H1机器人和上海高羿科技有限公司的宇树H1机器人,成绩为22.08秒和24.53秒。   在今年4月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具身天工Ultra”还曾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成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比赛集中展示和检验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机器人机械结构、人工智能、传感等多学科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应用落地。   当日,赛期三天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式落下帷幕。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2026年8月召开。 来源:新华社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14日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精彩开幕。赛事周期为8月15日至17日,共计3天。   据介绍,本次赛事参赛规模创纪录,经审核,最终确定280支队伍参赛,涵盖192支高校赛队及88支企业赛队。高校赛队包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队伍,还有北京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等3支中学队伍参与其中。   企业赛队包含天工、宇树科技、加速进化、松延动力、傅利叶、星海图等,覆盖了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国际队伍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15个国家。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整体参赛阵容强大,涵盖127个品牌,汇聚500余台人形机器人。   届时,487场竞技,亮点纷呈,百米“飞人”大战吸引90支队伍角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的前六名将同台亮相。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自由搏击赛项中,还有2支由奥运会柔道冠军杨秀丽、400米游泳亚军张琳、花样游泳亚军常思、跆拳道季军刘哮波、女排季军薛明、拳击运动员李洋等6位奥运健儿组成的俱乐部队伍参赛。   作为赛事重要预演,“RCAP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北京大师赛”将率先开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国际联合会副主席、RCAP主席周长久在会上揭晓14个国家的18支国际顶尖队伍名单,并强调,该赛事将举办全球首场全自主5V5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足球赛——10台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下同场对抗,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与协同决策技术的重大突破。(记者华凌 孙明源) 来源:科技日报
  • 三大运营商半年报出炉 加码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8月14日,随着中国电信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三大运营商2025半年报悉数出炉。报告期内,三大运营商基础业务稳健增长,战略新兴业务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AI)相关领域成为发展部署重点。三大运营商表示,下一步将加大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   2025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的新兴业务均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电信数据显示,上半年天翼云收入达573亿元;智能收入达63亿元,同比增长8.4%;卫星收入同比增长20.5%,量子收入同比增长171.1%。   中国移动则加速“由云向智”升级,报告期内,移动云收入达到561亿元,同比增长11.3%。5G垂直行业应用保持领先,5G专网收入快速增长,达到61亿元,同比增长57.8%。   中国联通同样交出了一份稳健的半年报,上半年算网数智业务收入达到454亿元,占主营收入比上升至26%;联通云收入达到376亿元,同比增长4.6%。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三大运营商加快了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落地。   “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企业发展进入关键期。”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中国电信全面实施“云改数转智惠”战略,强化创新引领的基础业务和产数业务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让智能红利更好惠及千行百业和千家万户。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说,目前中国移动来自AI的相关收入已达到几十亿元的量级。“公司在AI方面的收入主要来自AI算力的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服务、数据加工和数据标注及各类AI应用四个方向,未来,会积极拓宽AI的应用场景。”   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表示,伴随着公司向新升级,网络正在从通信网、互联网向数据网、算力网、智能网演进,也就是从“通信管道”向“AI生态”演进。“随着算力、数据、智能的融合创新和规模应用,这些成果必然会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新价值。”他说。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信在京津冀、长三角的万卡集群基础上,积极引入新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建设了超节点形态集群,自有智能算力达到43EFLOPS,自有及接入算力达到77EFLOPS。中国移动持续加速前沿布局,推出了VLA具身智能大模型,完成了万亿参数级大模型先导试验,“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进行了全新升级,布局超50款行业大模型。中国联通的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成效初显,已构建30多个可信数据空间,打造了上百个AI智能体。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整体稳中有降。上半年,中国移动完成资本开支584亿元,而今年全年的资本开支计划为1512亿元;中国联通资本开支202亿元,同比下降1.5%;中国电信报告期内资本开支为人民币342亿元,预计全年资本开支不超过836亿元。   尽管资本开支进一步降低,但三大运营商在AI等领域的投资有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陈忠岳表示,2025年是人工智能应用规模落地产生实效的重要节点,将推进不同技术领域、生产要素、行业门类、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共创AI基建、AI科技、AI产业的融合新生态,加大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预计全年资本开支在550亿元左右。   谈到下半年资本开支的计划时,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公司资本开支的重点依然是围绕算力领域展开,而算力的核心是人工智能。下半年的相关投资力度将快于上半年,以强化中国移动以AI为核心的公司战略,为AI形成新的增长动能、打造公司新的增长曲线保驾护航。   东方财富证券研究认为,当前电信运营商面临传统通信需求渐趋饱和、新型信息服务尚在培育期、市场竞争加剧、规模边际增长难度提高等挑战,但随着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持续带来机遇,相关企业有望凭借良好发展基础,实现全年收入稳健增长、利润良好增长。(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       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   刘烈宏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对数据工作的高度重视。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在推动‘人工智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至关重要。”刘烈宏举例,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标注的医学影像高质量数据集,模型的疾病诊断准确率可以提升15%以上。   作为第一个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我国多措并举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刘烈宏介绍,为大力推动高质量数据的供给,我国出台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相关文件,多部门联合推动相关工作。“我们指导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制定了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组织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和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分行业、分领域树立了一批典型的解决方案。”刘烈宏说。   刘烈宏透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内多数模型训练使用的中文数据占比已经超过60%,有的模型已达到80%。中文高质量数据的开发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   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也推动了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了246PB。“以北京数交所为例,高质量数据集占交易总量的比例从去年的10%跃升到目前的近80%。”刘烈宏说。同时,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试点“数据语料作价入股”等新模式,引导企业将高质量数据集折算为股权投入到相关企业。   刘烈宏表示,下一步,相关部门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我们也将推动全社会强化数据要素价值认同,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共创,培育‘为优质数据买单’的市场共识。” (记者吴叶凡)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