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学会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智能影像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召开 12月20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智能影像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医工交叉前沿技术与影像应用学术会议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召开,省内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4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东北大学崔笑宇、冯朝路,沈阳医学院张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赵萌分别作学术报告。崔笑宇、冯朝路两位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心血管多模态影像智能可视化、肺栓塞识别、动态影像组学及心包脂肪MRI影像数据集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张莹教授详细阐述了诊断准确性研究设计要点及书写规范;赵萌编辑以ESI高被引论文为例,分享了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趋势和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策略与技巧。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峰作专委会2024年工作总结并展望2025年重点工作方向,学会副理事长王莉莎为会议致辞。 此次会议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科研思路,展示了医工交叉领域的经典案例、成功转化项目及前沿技术方向。未来,专委会将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多模态医学影像分析、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结合等手段,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与有机发展。
  • 辽宁省水产学会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研讨会举办 12月18日,辽宁省水产学会联合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在丹东东港市举办辽宁省水产学会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研讨会,来自全省科研院所及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人员、各示范区企业科技骨干、当地技术渔民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志松为本次会议致辞,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加快推进海水鱼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应用,全面提升辽宁海水鱼科技创新能力和养殖技术水平,促进辽宁渔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关长涛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马爱军研究员,天津农学院田云臣教授分别以《我国海水鱼养殖品种、技术与模式》《大菱鲆种业发展及新品种培育研究》《智慧渔业进展与挑战》为题作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大菱鲆、牙鲆、鲈鱼、河鲀等辽宁省主要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新品种研发与应用进行培训指导,对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技术难题进行了解答,指明海水鱼养殖绿色发展的方向。 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有效带动东港、丹东乃至辽宁沿海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对辽宁省渔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与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举行科普教育实践共建基地揭牌仪式 12月17日,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与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实践共建基地揭牌仪式在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自主兴建的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举行。学会理事长石铁矛、秘书长顾南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雁、校长马凤才及近百名师生参加活动。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副馆长罗健主持活动。 仪式上,石铁矛、张晓雁共同为“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与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实践共建基地”揭牌;顾南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牛艺共同为学会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处驻馆揭牌。石铁矛以《城乡建设中的生态风险调控与空间规划》为题作专题讲座,从城乡生态风险的研究背景、风险问题、调控规划、实例案例四个部分,为师生们科普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问题,提高了大家城乡建设意识以及对生态的认知。 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以下简称“展示馆”)由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教师参与策划及内容创作,仅用11个月就建成开馆,彰显了“城建速度”。展示馆既是一处社会性文博基地,又是一座面向学校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及学校的文化中心。 接下来,双方将通过共建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举办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携手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深度、利于科普的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基地更有效地传播城市建设科学知识,增强公众对历史与文物保护的意识,推动该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发展。
  • 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召开九届二十次常务理事会议 12月12日,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九届二十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沈阳召开。学会九届常务理事、监事及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3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全体参会人员对秘书处提交的《辽宁省图书馆学会2024年工作总结》《辽宁省图书馆学会2025年工作计划》《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征文和业务案例研议办法》《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劳务费管理办法》《辽宁省图书馆学会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稿)》《关于更换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的建议》等各项制度及工作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审议,在监事会的监督下,全体参会人员对审议事项进行表决。 学会理事长杜希林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学会要提高站位,强化政治引领,聚焦图书馆工作实践,提升科学研究支撑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行业领导力、凝聚力,承接好政府转移职能工作,以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图书馆文化影响力,将图书馆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高地。
  • 2024青少年数学创新思维培养论坛在沈阳召开 12月18日,2024青少年数学创新思维培养论坛在东北大学召开,活动作为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数学创新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省科协列为“省级学术交流平台”,已连续三年入选“沈阳市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由全国青少年数学创新系列活动组织委员会、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辽宁省数学会共同主办,沈阳市数学会、东北大学理学院、辽宁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承办,相关领域专家、教师代表等150余人参会。 论坛以“青少年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线,邀请了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沈北分校田莹、于洪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艺、皇姑区岐山路第一小学张樱春、沈河区育鹏小学孙立春四位教师分别以《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传播科普文化,点亮数学思维》《以创新之风,扬数学之帆》《探数学奥秘,品科普妙趣》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沈北新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虎石台第一小学副校长杨丽娜以《心中有数,眼里有光》为题,对沈北新区首届“心中有数”数学创新应用科普资源创作科普活动的组织工作进行经验交流分享。 论坛上,与会领导、嘉宾为“首届‘心中有数’数学创新应用科普资源创作科普活动”初中获奖教师代表、“第二届青少年数学创新嘉年华活动”入选教师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并为报告人及指导专家代表颁发了论坛报告证书及指导证书。 下一步,主办方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携手《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形成强大合力,助推第十三届数创系列活动“2024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与“2025全国科技周重大示范活动”的创建工作,全力支持“科技助苗行动”的广泛开展。
  • 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论坛召开 12月11日,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论坛在大连海洋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主办,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总队、学会青科工作委员会和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承办,学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职工大学及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等10余家单位委员、代表和师生参会。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智军出席论坛并致辞。 会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副局长李青平、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本部详细设计部赵伟龙、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之凡、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禹娜分别作《新编目标型船体规范净尺寸方法解读》《船舶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方案规划》《聚能型装药对水下目标高效毁伤特性研究》《让思政培养与青年同行,共绘海洋强国新篇章》专题报告。论坛共计收到投稿50余篇,经过学会青科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20篇优秀论文。 本届论坛为辽宁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思想交流平台与才华展示舞台,有效促进和激发行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致力于培养未来船舶与海洋领域内的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力量。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心血管疾病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会议召开 12月7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心血管疾病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会议在沈阳召开。本次会议邀请省内相关领域临床医生与理工院校、研究机构的工科专家等45人共同参与,围绕心血管领域面临的现状和挑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会议由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国哲教授主持,围绕“医工创新成果转化案例总结与展望”“临床实践中的医工问题与转化思考”“心血管疾病医工融合探索与讨论”三个主题进行讨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沈阳市辽中区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分别带来最新临床试验介绍和冠脉、高血压介入经典案例,并根据案例提出问题与思考。针对各案例所提出的问题,现场的医学及工科专家各自提出基于不同领域的理解并相互沟通交流。东北大学徐礼胜教授、东软智能医疗科技研究院彭成宝教授、沈阳药科大学胡海洋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智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赵奎教授及大连理工大学常洋洋教授分别介绍了无创信号采集、人工智能、3D打印、因果推断、大模型研发及生物标志物探索的基本原理及在心血管领域中的最新研究,为参会者开拓了更广的视野及更多思考的角度。全体专家共同讨论、制定2025年度专委会学术活动计划,拟围绕明确的临床问题,分方向进行深入的创新交叉研究及成果转化。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表示,医工融合是当今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当前的资源与机遇,为解决复杂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案。 专委会注重医工问题的提出、融合与转化,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科交流和沟通,组建心血管领域创新团队并实现临床转化,解决临床面临的主要难题。下一步,专委会也将继续努力搭建高质量医工学科交流的学术平台,为推动医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疾病诊治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 防“震”有方 安全护航——2024“传递科学梦想”学会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沈阳市于洪区中人实验小学 11月20日,由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沈阳地震监测中心站承办,沈阳市于洪区黄海花园社区、于洪区中人实验小学协办的“传递科学梦想”学会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于洪区中人实验小学,近百名师生参与活动。 此次活动作为中国科协2024年社区科协服务试点共建项目,以“地震来时怎么办”为主题,由沈阳市地震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夏彩韵、方禹心两位老师主讲。夏老师生动形象地讲解普及了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学生们了解并学习了地震的成因、强度等级分类、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等重要常识;方老师针对候风地动仪、三分量地震计及应急救援包等仪器进行了专业介绍,并从如何做好防震准备、地震来了怎么做、收到地震预警如何应对、震后如何自救互救、震后生活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讲述了如何科学应对地震。 学校表示,活动不仅为广大师生带来了应急避险的技能,更提高了他们的防震减灾意识。下一步,学校将以本次科普活动为契机,继续加强安全知识科普教育工作日常化、常态化,进一步加快平安校园建设进程,切实为孩子们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
  • 辽宁省水产学会举办“提升水产品可持续性、安全性和质量创新技术研讨会” 为提升辽宁省水产品加工品质,促进水产品质量控制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际应用,12月4日,辽宁省水产学会在大连举办“提升水产品可持续性、安全性和质量创新技术研讨会”。省内相关领域科研人员30余人参加会议。 学会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与海洋食品技术岗位推广教授刘承初作学术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几大类水产品加工和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前景,并着重分享了对几类水产致病菌的防控手段,以及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成果。报告结束后,刘承初教授与参会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度对话,针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全流程质量控制、超高压技术应用、水产品出口等热点问题,提供了专业且细致的解答。双方围绕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国际标准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促进了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开展有助于加强水产链条质量控制整合,为辽宁省海水养殖和加工等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和发展方向。  
  • 2024年辽宁省水利学会学术年会在大连召开 11月30日至12月1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年辽宁省水利学会学术年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辽宁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福东主持会议。会议通过线上平台同步直播。 会上,辽宁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冯东昕作题为“数字赋能 构筑辽宁防洪减灾智慧防线”的主旨报告。报告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的“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的工作要求,通报了我省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建设成果和成功经验,谋划了我省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装备,明确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助力我省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水利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作题为“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建设”的特邀报告。报告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的现实情况,从加强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集约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护、完善预警预报发布路径与机制、加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大型城市极端暴雨洪涝应对的科技支撑7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对我省加强城市防汛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创兵作题为“水工岩石力学与库坝安全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围绕渗流与变形诱发的库坝安全问题所创建的“一个理论、两项技术”(渗流变形耦合分析理论,库坝渗流分析与控制技术和水工岩体变形稳定控制技术)及其在白鹤滩、锦屏、溪洛渡、三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上的成功应用,为我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与渗流破坏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弛作题为“洪水预报调度知识挖掘技术与应用”的特邀报告。报告分析了洪水预报的不确定性对防洪调度的影响,提出了适应不确定性的技术手段,阐述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知识平台的构成和洪水预报调度方法,为实现我省洪水预报和调度决策自动化提出了发展思路。 报告后,大会颁发2024年辽宁水利科学技术奖证书并举办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展。12月1日,9个分会场进行专题学术交流。 来自省水利厅机关及厅直单位,各市、县水利(务)局领导同志;学会理事,各分支机构委员,市级水利学会及单位会员代表近400人参加会议。